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荆州农商银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新市民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小微金融店小二 乡村振兴主办行”品牌建设,各项业务实现了稳健发展。

勇担使命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荆州农商银行推行“村银共建+金融村官+农商微贷”服务模式,进一步细化金融村官履职考核,共向全市1484个村派驻金融村官800名,签订村银共建和整村授信协议,覆盖面100%,累计授信69.4亿元,累计用信52.1亿元。2023年底,全行涉农贷款余额480.7亿元,比年初净增59.5亿元,涉农贷款占比59%。

“金融村官”实践经验入选中国经济时报社和国研经济研究院优秀案例。参与乡村“三资”账户数字平台建设,公安、松滋农商行如期完成平台搭建并成功上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明显,得到监管部门充分认可。
用好用足政策,加大支农支小力度。主动争取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适时调整政策性资金期限、额度和范围,大乡村振兴资金有效供给,加大对辖内小微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走访对接及政策宣传力度。2023年,该行累计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30.7亿元。
创新信贷产品,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2023年,该行通过积极引导鼓励各法人行自主创新贷款方式,在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方面取得新成效。荆州农商银行郢都支行结合川店镇“花卉苗木种植大镇”的特点,创新推广“苗木快贷”,通过土地流转合同质押增信方式,为辖内300余户苗木种植户和合作社等提供贷款4400余万元,助推苗木产业实现年产值近12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600万元。石首农商银行创新采用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五彩鸭蛙稻”商标权质押,为石首市金祥米业有限公司发放全市首笔商标权质押贷款95万元。江陵农商银行创新以活体生猪作为抵押物,为荆州市丰泽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发放首笔生猪活体抵押贷款100万元。
加强平台合作,积极加大市场主体支持。对接预制菜产业,授信5590万元,推广楚银贷业务。对接农业农村部门,在培育乡村龙头企业工程等13个领域开展合作。对接民营企业,开展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民营企业贷款净增39.1亿元。对接小微企业,开展“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活动,在农业农村局线上平台上发布产品简介和申贷链接。对接银企合作,参加对接签约会议6次。
勇毅前行 践行普惠金融显担当
2023年,全市农商银行小微贷款余额405.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9.5%,较年初增长49亿元,增量全市排名第一,被市政府评为“普惠金融”优秀单位,是全市唯一一家获得此项荣誉的银行金融机构。

打造普惠金融示范站。2023年,全市农商银行在原有已设立740个普惠金融工作站的基础上,落实监管部门工作要求,在石首农商银行建设普惠金融示范工作站,在江陵等其他5家县级行建立精品工作站。截至年末,全行已建立28个普惠金融示范工作站和精品站,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在荆州市民之家设立“首贷服务中心”并布设1台征信查询机,方便客户查询;有效拓展申贷渠道,将创业担保贷等6项信贷产品简介与申贷链接顺利接入湖北省工商联企业服务平台,近500家企业在该行平台申请贷款。
开展四项业务合作。与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合作,开展“科创贷”业务;与湖北省国有股权营运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通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业务;与省农担公司续签合作协议,持续开展“农担贷”“农担接力贷”“楚银贷”业务。与省再担保公司合作,开展“再担贷”业务,有效解决企业无抵押、融资难的问题。
用好四项信贷政策。指定专人与人行对接,灵活运用货币政策,以优惠利率持续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首贷贴息贷、创业担保贷等。全年发放首贷近2500笔、金额11.3亿元,首贷户贴息1%;发放创业贴息贷款8500笔46.4亿元,每户贴息3%。通过普惠小微企业增量货币工具,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发放消费贷94.4亿元,支持大众消费。
实施减费让利政策。适时下调贷款利率,全行贷款收息率较上年度调低0.37个百分点,累计为客户减少利息支出3亿元;开展客户“五项让利大优惠”活动,对首贷户、以老带新户予以利息减免优惠,累计减免近2000万元。
揽责上肩 服务新市民显作为
该行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新市民服务工作,全年贷款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51.3亿元。荆州农商银行和松滋农商银行均荣获荆州银保监分局评选的2023年度“服务新市民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做好顶层设计。针对新市民创业就业、安居消费、培训教育、健康保险、养老保障、金融服务六大需求,锚定服务方向,出台《荆州农商银行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构建服务新市民制度体系。同时,组织全行员工学习新市民业务知识,以会代训按旬督办各支行服务举措落实情况。
设立专门窗口。倾斜柜台服务资源,在辖内万达支行等9家网点设立专门“新市民金融服务窗口”,针对服务过程中的短板弱项,开展金融政策、产品、服务礼仪等专项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开辟新市民服务绿色通道,为新市民提供账户开立、转账、缴费、放款等专业服务,让新市民感受便捷、高效金融,增强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与体验感。
强化示范引领。在新市民较为聚集的中心城区,选取直属营业部等4家营业网点创建新市民服务示范网点。通过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规划通畅结算业务渠道,助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探索以经营核验及出行记录为开户证明,减免工本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费用,有效解决新市民资金结算问题;加大事后回访力度,免费提供商户收款二维码及语音播报器,确保新市民能够充分享受金融服务权益。截至目前,扫码商户累计拓展较2023年初增加近4000户。
提升办贷效率。下派独立审批人,缩短贷款审批决策链,精简业务资料。大力推广“白领e贷”等免抵押、免担保、一次授信、自助循环提款的线上产品,让数据多跑路。全年发放线上贷款15.2亿元。积极营销“楚天贷款码”,将移动办贷与智慧微贷充分融合,优化服务模式。2023年“楚天贷款码”融资办结近7000笔,累计发放28.4亿元,办结融资笔数在金融机构中持续排名第一。与创业担保公司合作,推广“创业担保贴息贷”,为新市民创业增信担保,申请财政贴息。2023年发放新市民创业担保贷款2.3亿元,助力新市民在荆州创业安家落户。
嵌入智慧科技。积极拓展行业应用系统对接,与公交公司合作,以“智慧公交”助力新市民畅通出行。与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等3家高校合作,以“智慧学校”为异地学生提供住宿缴费保障。与荆州市中心医院等5家医院合作,以“智慧医院”服务新市民异地就医,派驻专人现场办公,开通“银医通”惠民服务,推动新市民跨地区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已累计交易21万笔,交易金额6亿元。
牢记初心 坚守金融为民显情怀
该行深入贯彻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健全消保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消保宣传,得到监管部门的肯定和消费者好评。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考评中,该行多次被评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A级行。
完善工作机制。2023年,该行严格落实监管部门工作要求,拟定《202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意见》《2023年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工作计划》《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管理办法》《金融消费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等制度文件,不断健全完善金融消费纠纷应对和消费投诉处理机制。

开展宣传教育。进网点,通过网点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厅堂张贴宣传海报,摆放宣传折页,大堂经理担任宣传员,适时为客户特别是老年客户宣讲普及金融知识,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进学校,宣传引导学生辨别求职贷、网络贷、套路贷等校园贷陷阱。进企业,宣传账户开立、支付结算、非法金融广告、投资理财过程中的风险点,推介普惠金融政策及产品。进农村,向村民普及反洗钱及常用基础金融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金融风险辨别及防范能力。
强化诉求处理。该行在各网点大厅醒目位置布放投诉意见登记本、意见箱,公开各级管理及监督部门投诉电话,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将解决客户投诉作为改进服务的重要抓手,定期开展典型案例分析会,分享投诉处理的原则、流程及技巧。2023年,对监管部门等转办投诉全部调解并办结完成,获得金融消费者的理解与认可。按季通报客户投诉情况,将回复客户满意率及处理时效实纳入网点绩效考核,促进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提升业务水平。积极开展消保培训,该行组织消保培训共40余次,外聘专业讲师对营业网点进行2期现场培训,培训面覆盖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提高员工业务能力,通过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培训,以训促学,以学促干。提升纠纷处理能力,该行全辖网点按年度计划,开展金融纠纷应急演练至少一次,全面提升各行防范突发事件意识和应对处置能力。

强化优质服务。该行以培育示范支行为抓手,全面优化网点“软”“硬”环境。一方面,利用网点晨会、月例会、条线培训会等持续提高全员业务素养和技能,推进营业网点文明规范服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标准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完善网点硬件设施,定期对网点招牌、标识、宣传广告以及内部电子机具、客户座椅、便民设施、绿植等进行清洗和维护,着力打造“口碑佳”的特色网点。
(记者 齐倩琼 通讯员 姜锦龙 秦凌 宁晓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