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
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
“五虾闹鲇”代表性传承人
毛明康名列其中
来看他是怎样让这个
几近失传的民俗表演
“活”过来的
五虾闹鲇又称五虾闹年,鲇与年谐音,俗称"虾子灯"。寓意五福临门、五福献寿、五谷丰登、五子登科、五世其昌等吉祥语。
五虾闹鲇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清代便盛行于荆沙一带及周边洪湖、江陵、石首、监利等地区,逢春节、元霄灯节、祝寿、婚庆等喜庆时刻表演,为荆楚水乡广大民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民俗表演形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五虾闹鲇赴武汉表演曾获省一等奖,尔后几乎失传。2008年,从荆州某企业退休后的毛明康捡起了这门手艺。
毛明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虾闹鲇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6岁,沙市人,出生纸扎世家,父亲毛钜卿一辈子从事麻纸制作技艺,俗称纸马铺裱糊彩扎。毛明康12岁起就跟着父亲学艺,逢年过节父亲忙着扎制龙灯、狮子灯、采莲船、蚌壳精、虾子灯和走马灯,他在一旁当副手跟着学,耳濡目染传承父辈技艺。
五虾闹鲇失传半个多世纪,已时过境迁,要重新扎制真还有点难,于是他买来鲜活的虾子和大鲇鱼,仔细观察水中游动的姿态,琢磨父辈的扎技,经反复实践,终于扎制成功,而且虾身能屈伸,鲇鱼头尾可摇摆,鱼身可蠕动,鱼鳍能张合,表演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使失传五十几年的五虾闹鲇灯舞重新回到大众舞台。
毛明康说:“要想做好虾子灯,就靠一颗匠心。没有匠心就做不好,你做得不逼真,玩起来就不像。”
2010年,毛明康制作的五虾闹鲇亮相上海世博会,受到外宾和国人的青睐。
▲五虾闹鲇在世博会展演
2021年,“五虾闹鲇”作为传统舞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五虾闹鲇灯舞分别被央视《东西南北过大年》、《多彩华夏》荆州古城庆新春、《文明密码》五虾闹鲇、《探索发观》匠人匠心等专栏节目报道。
近年来,毛明康在传承“五虾闹鲇”上下足了功夫。在沙市区朝阳街道跃进路社区设有五虾闹鲇毛明康工作室。在长江大学、创业学校、艺术剧院、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分别开设传承五虾闹鲇艺术班。学员覆盖老中青三代,达千余人。
2024年,毛明康有了新目标,那就是教长江大学的学生在板凳上跳五虾闹鲇,重现原滋原味的五虾闹鲇,让这个民俗灯舞表演艺术再上一层楼,更加“鲜活”起来。
记者:陈旭、范振宇;综合荆州记忆、朱传荣
编辑:陈旭 / 责编:唐杰 / 编审:王桃芳 / 监制:唐万全
出品:荆州市融媒体中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