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七言绝句《张居正故居》
荆州城邑院庭春,兴废交移极致臻。
万历帝师新政远,情仇恩怨史书陈。
文/小岩
(范振宇 摄)
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自古人才辈出。
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的荆州市处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中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史长达五千年。
荆州古称郢都、江陵、南郡。荆州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大意失荆州”脍炙人口的典故,更有耳熟能详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经典诗句流传……
荆州孕育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春秋末期的军事家伍子胥、唐朝边塞诗人岑参……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在这其中,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一骑绝尘。
张居正故居位于荆州古城东门内。故居为仿明清园林式建筑风格,五进四重院落,东房西园建筑格局。
当一座朱红门窗、白墙,青瓦的故居出现于眼前之时,都会心潮起伏,想走进故居,近距离了解张居正的一生。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张江陵”。
故居门前蹲守着两尊石狮子,门额之上高悬黑匾金字“张居正故居”,楹联为“日月并明九州朝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八方颂太岳相公”。细细品读楹联,可知这故居与帝王将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走进故居,又见一黑匾金字“张大学仕府”。张居正故居原名便是“张大学仕府”,为万历元年,张居正担任首辅后,为供奉皇帝褒奖他的手书而兴建,以示忠心。
第一个院落中,立有“帝赉忠良”石碑。赉音同赖,是赏赐之意。万历六年,首辅张居正回乡葬父时,皇帝特赐一枚“帝赉忠良”银印。
故居内随处都可看到万历皇帝褒奖给张居正的笔墨——“纯忠”、“尔为盐梅,汝作舟楫”、“元辅良臣”、“宅揆保衡”(宅揆,总领国政;保衡,辅弼君王和教导皇室子女)……
故居院落内耸立着张居正的雕塑——身着官服,头戴官帽,右手持书卷在胸前,左手背后,注目远方……史载:“居正为人仪表威严帅气,长须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
钟山堂的楹联为——自信任公沧海客,敢希方朔汉庭仙。这是万历十年,在病榻中的张居正写下的,依然满满地自信,把自己比作神力无穷的沧海客、汉武帝所器重的仙人东方朔。
故居展馆以张居正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分“早慧奇童”、“宦海沉浮”、“力挽狂澜”、“苍凉悲歌”四个篇章,向公众展示其传奇的一生。
元代末年,张居正的七世祖张福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有军功,受封为归州(今湖北秭归县)守御千户所世袭千户。到张居正的曾祖父张诚时,又迁家到荆州。
张居正原名为张白圭,因曾祖父梦见月亮掉入水缸后,浮上一只白龟,认为吉兆。张白圭自幼聪慧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他5岁开始读书识字,7岁就知晓六经大义,10岁能写诗填词。嘉靖十五年(1536),12岁的张白圭参加荆州府试,考中了秀才。荆州知府李士翰十分赏识张白圭的才华,将“白圭”改为“居正”,希望他长大后正道直行,成为国之栋梁。
嘉靖十六年(1537),年仅13岁的张居正到武昌参加乡试,主考官是湖广巡抚顾璘。顾璘慧眼识人,断言张居正有将相之才,并以“国士”相称。顾璘有意磨炼张居正的心智,让其名落孙山,以待来日。
嘉靖十九年(1540),年满16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被顺利录取,成为举人。顾璘此时已经离任湖广巡抚,但他仍然关注张居正的成长,再次召见张居正,并以犀带相赠,二人成为忘年交。
嘉靖二十六年(1547),23岁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会试及殿试,以优异的成绩中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
在翰林院进学期间,经内阁重臣徐阶的引导下,张居正潜心钻研朝章国政,并逐步树立经邦济世的远大志向。
从隆庆元年(1567)起,张居正进入内阁,先后又升迁为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太子太师。万历元年(1573),49岁的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
张居正作为皇帝的老师,一直在各个方面都很严格要求小皇帝,希望其成为明君。张居正为小皇帝学习帝王之学而编写了一部图文并茂的启蒙教材《帝鉴图说》。
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时,万历皇帝十岁,不能亲政。张居正在深得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信任,及政治盟友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协助的情况下,对日趋衰败的明王朝进行改革。
任内阁首辅十年,面对内外交困的复杂局面,张居正凭借非凡的睿智和胆略,审时度势,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吏治上,采用“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整顿官员玩忽职守,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内阁权力,约束皇权。
财政上,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将赋税由原来的食物抵税,皆以银缴,减少中间贪腐盘剥,增加国家税收。
军事上,加强边防管理,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
经过这一系列改革后,一举扭转了明王朝衰败的危机,出现了政治较为清明、国家转向富强的局面。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万历新政”。张居正被后世誉为“中兴名臣”、“帝相之杰”、“千古一相”。
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受封太傅,成为明朝唯一一位生前获此殊荣的文臣。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受封太师,成为明朝除了韩国公李善长之外另一位生前获此殊荣的文臣,同年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万历皇帝追封张居正为上柱国、谥文忠。下旨派在京的太仆少卿及锦衣卫人员参与护送张居正的灵柩,归返故乡荆州江陵,还为张居正在荆州城东南张家台(今首辅路)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墓,可谓极尽荣耀。
如果关于张居正的历史到此结束,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会在史册中会留下帝王将相完美相助的画面。
万历十一年(1583),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失的权贵们乘机掀起反张恶浪,上诉张居正和冯保相互勾结,招权树党,侵凌皇权。
万历皇帝下诏,褫夺张居正“上柱国”封号和“文忠”谥号,并派在京刑部官员前往荆州查抄张居正家产。在查抄的官员未到荆州时,张宅就已经被地方官员封住,十几人被饿死在宅内。
终万历一朝,没有人敢为张居正申冤。万历末年,吏治更加腐败,国势日渐衰微。在此种情势下,公允评价张居正的历史功绩的声音开始出现。
1622年,吏部左侍郎邹元标奏请朝廷为张居正平反,恢复被革去的一切功名。同年五月,明熹宗下诏恢复张居正生前官衔。这距离张居正清算风暴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
张居正故居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
抄家后,家产罚没,儿孙远谪,故居楼台宅院一时荒废,后改建作传捨,成为过往官员居停暂歇的临时处所。到清朝,故居所在的城垣东部均改为八旗驻防管区,历时近三百年。随着清朝的没落,旧宅渐次沦为残院荒亭。辛亥革新,屋宇全毁。日寇入侵,当地屡遭战火荼毒,旧宅荡然无存,原址一度平为机场。再后来成为菜地……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孔尚任在《桃花扇》中的经典唱词。兴废交替,令人感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