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热水瓶厂的“往日时光”

荆州新闻网(特约记者 赵楚辉 保龄)说到沙市热水瓶厂,有人赞叹,有人唏嘘,虽然几十年的辉煌历史已经落幕,但它创造的奇迹将永远载入史册,还有那些第一批创业者——184名从上海内迁的工人,也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建厂初期的厂大门外景)沙市热水瓶厂的建设是沙市的一次机遇。1956年,上海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进一步调整工业布局、支援内地建设的有关精神,决定将双工、义大祥、亚晶、永大四家热水瓶厂迁往沙市。沙市市政府即派工作组赴沪负责迁厂工作。由此,拉开了筹建沙市热水瓶厂的帷幕。

一年以后,新建的厂房在荆江堤畔矗立起来,1957年9月23日,沙市热水瓶厂在一片欢腾声中剪彩开工,在口吹人拉的条件下,荆江牌第一个热水瓶问世了!从此,结束了我国包括西南、西北所有内地城市地区没有一家热水瓶工厂的历史。

(当年生产的竹壳水瓶和铁壳水瓶)水瓶厂开工后的头三年,虽然产量不大、品种不多,但经济效益是好的。1957年只有5磅一个磅别,1958年增了3磅和8磅两个磅别,后来又逐步有了1磅、4磅、2磅、1磅半、7磅等若干磅别。开工第二年,1958年开始出口,1964年,外销量达到38.78万个。

(建厂初期的人工吹瓶)那时候,生产一个水瓶前后共一百几十道工序,一环没抓住,质量就出问题。沙市热水瓶厂注重抓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定额和核算制度。真正在全厂树立起质量意识和向管理要效益的意识,1964年底,在中南地区保温瓶质量鉴定会上,“荆江牌”获得了第一名。

(建厂初期的玻璃熔炉)1970年,依靠上海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沙市热水瓶厂进行了重大改造,马蹄炉和吹泡机的上马,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水瓶厂的瓶胆料坯生产能力一下子由1970年的156万个上升到1973年的400万个。1977年和1978年分别被市、省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引进的注塑生产线)沙市热水瓶厂从一个生产竹壳、铁壳水瓶的工厂到生产彩花铁壳、仿瓷、仿钢、仿革、仿景泰蓝产品,先后有32个花样获奖,1980年,生产的五磅彩花铁壳水瓶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获得国家银质奖。

(领导班子及有关人员研讨新产品发展)到1989年底,已经能够生产荆江牌冰瓶、热水瓶、保温饭盒和保温杯共31个磅别、215个品种,1984年,5磅彩花铁壳水瓶再次获得国家银质奖。1988年水瓶厂又跨入国家二级企业的行列。如今这种辉煌虽然不再,但他们创造的财富已永载史册。(有关资料摘编《沙市文史资料第六辑》)

多功能冲压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