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自杀,每分钟2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排名第二的死因,仅次于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和接班人,人生花季就选择了死,这不仅是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
心理健康指导师:
导致未成年人自杀的原因,主要有:
1、家庭因素。有些父母管教过严,家庭中缺乏交流,孩子时常处于不被人理解、看重的地位,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可能以自杀方式唤起父母的关注;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包袱,再活在世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批评,就可能自杀。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刺激,产生人际交往的恐惧不安全感等心理,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父母自身关系不好,对孩子感情上的关注很少,孩子从小感到“世态炎凉”,可能变得自卑、抑郁,在遇到挫折时,可能采取轻生方式。
2、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如考试失败、失恋等,而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又过低,选择轻生之路的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过高,父母期望也很高,而一旦受到挫折,便承受不了,感到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或者受到挫折后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也往往走上绝路。
目前的普遍问题是老师教育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对学生心理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老师们迫于升学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明显不足,同时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3、社会媒介的影响。青少年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情绪上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对生活充满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外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预防未成年人自杀是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课,途经有:
1、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要是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相符合,自信自己的优点而且自知自己的缺点。正确认识自己很重要,当人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时,才能确立适当的理想抱负,从而合理地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不然,确立的抱负过高,学习要求难以达到,受挫折而经受不起,就会失望、沮丧,就无从去调节思想与行为的矛盾,以致矛盾丛生,处处碰壁,心理受到创伤。
让学生学会承受“百折不挠”:现实中总会碰到困难和挫折的,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后,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来面对困难,不妄自菲薄,不盲目尊大,对挫折不屈不挠,在困难面前顽强不屈。
教会学生承受挫折,克服困难,是挫折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工作,也是家长、社会应该关注的行为。作为父母,应正视孩子在学习或人生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关心和帮助他们,给他们强有力的扶持,以尽快从失败中站起来。
2、加强学生自我生命教育。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基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归宿。教育首先要呵护生命,使人热爱生命,而不是摧残生命,使人失去生命。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近年来,我国学生校园欺凌、跳楼自杀、服用百草枯自杀、将别人残忍杀害、虐杀小动物等伤害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因此,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刻不容缓。学生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意识到即使生命不再完美,依然肯定生命、悦纳生命。
3、家庭措施在预防学生自杀中很重要 家长首先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子女。若以成人的想法去看待他们、要求他们,容易违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要设身处地从青少年的角度去思考。即便对初中生或高中生,由于他们的独立意识表面上似乎不愿与父母多讲,但碰到重要事情还是愿意与父母一起商量,当子女有烦恼时,家长应抱着理解之心,伸出援助之后。
家庭切忌让孩子感到孤独,缺乏有的家庭是有某种危险性的。父母教育子女,必须反对粗暴的方法。经常发火、老是训斥是达不到教育子女的良好目的的。特别是当子女犯有错误时,做父母的在情绪激动时不能用带“死”的语言去刺激他们,如说“你这样的人是废物,不如死了算了”、“这样不要面子,还是死了干净”等等,实质上是对孩子进行死的诱惑,生活中不乏发生这种惨痛教训的实例。
特别是发现子女心情抑郁、心事重重时,父母应引起警惕,及时与学校联系,共同找出缘由,帮助子女解除障碍,减少危险因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