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不能走形式

江汉风报道:形式主义,其本质在于片面追求表面文章、忽视实质效果。很多形式主义问题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基层干部忙着应付,没有时间去田间地垄、社区街头实实在在解决群众问题。这不仅消耗了宝贵的行政资源,也严重挫伤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疏远了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的是公共服务的效能,阻碍的是社会进步的步伐,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扫除。

近日,荆州市召开了一场旨在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的专题会议,就是针对基层工作负担过重、形式主义泛滥问题作出的积极回应。然而,正如会议所强调的那样,整治形式主义本身绝不能流于表面,更不能陷入新的形式主义循环的“怪圈”之中。

要转变观念,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形式主义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压力造成的,因此,上级部门在推动各项工作时,要尊重基层实际,倾听一线声音,鼓励基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法,创造一个无惧压力、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真正打破形式主义的束缚,让工作更加高效和人性化。

要明确目标,靶向施策。要从制度层面入手,简化冗余程序,削减无效文件,规范考核评价体系,让基层工作人员能集中精力办实事、解难题。要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那些热衷做“盆景”、搞“花架子”的行为,严肃追责,形成震慑;对干实事、作风好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有褒有贬,双管齐下,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要注重落实转化。不能报告念完了,会议开完了,无所触动、无动于衷。只有将部署安排落实到每一项政策制定、每一次决策执行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形式主义滋生的空间,真正实现为基层减负的目标。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整治形式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找准源头,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在制度机制上破立并举、在减负赋能上两手发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从过度考核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让基层工作更具主动性和创造力。

(本报评论员:曹歌/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