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初冬时节,沙市区观音垱镇金鸡村金源生态园内,大棚里的水果萝卜迎来收获季。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呈现出一派冬日“丰”景。
刚刚结束的荆州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荆州市明确提出,2024年将全力以赴抓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荆州是江汉平原核心区域,有7个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监利市是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水稻集中产区。近年来,荆州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荆州牢牢守住1005.74万亩耕地和87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3.13万亩,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总产91.4亿斤,水产品产量128万吨,全国市州第一。
在荆江南岸,公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引来了市场主体,引来了虾稻连作、生态果蔬等特色产业……金色的稻田与错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乡村田园美景,让农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提升耕地质量,集中土地要素推进经营规模化。把零散、低效、废弃的地块整理起来,以“代管”模式,将土地由小变大,由短变长,真正成为“致富田”“丰收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中部粮仓”。
截至2022年底,荆州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683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66%。如今,在荆州的广袤田野上,田间道路宽阔平坦,路旁防渗渠平整美观,大小沟渠、道路纵横相连,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铺展开来。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近年来,荆州市在做好“良田”的基础上,全力推动科技赋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深度融合,大力促进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大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江陵道米产品展示间里,一件件包装精美的稻米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从播种到加工,产品“成长经历”一览无余。
江陵县与中化MAP智农合作,探索建立“一个中心、多个站点”综合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全流程智能化监管,实现稻米颗颗可溯源,搭建具备虫情测报、视频监控、智能气象等功能的智慧农业平台,打造农业数字化、生产机械化、全程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的粮食生产溯源体系,完成50.2万亩优质粮食田块信息与“MAP 智农”的无缝对接,实现田块信息和田间苗情的实时监控,既保证了优良优种、优质优产,又实现了减药减肥、降本增效,产量较种植基地外同类品种每亩增加118斤。
“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产业高质高效。”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从国表示,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持续强化“三农”战略后院建设,全力守好农业基本盘,以延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转变,为荆州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刘思楫 通讯员:曹建刚/编辑:蔡静文/一审:唐杰/二审:张先凯/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