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乏自信
流动儿童家庭居住条件不佳,收入不稳定,不能在其子女学习成长过程中给予稳定的支持;流动儿童的权益问题、户口问题等都不如在同一环境生活学习的“优越”的城市孩子,无形的社会比较会增加流动儿童自卑的主观体验。另外,部分城市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也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压抑自卑的阴影。
二、孤独自闭
流动儿童经常随父母“漂流”,难以接受“一贯连续式教育”,面对变换频繁的环境感到陌生、心慌,由于生活居住和学习条件差,他们都会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很容易产生心理嫉妒怨恨,或是关闭自己的心门,不再对任何人敞开,甚至是自己最亲的父母,因为他们觉得错在父母,是父母抛弃了自己,让自己变成这样的。这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三、焦虑恐惧
流动儿童学习和生活环境一般都较差,家长的文化和教育学素质一般都比较低,教育孩子方法都比较简单粗暴,对不听话的孩子过度惩罚或以罚代教,会使孩子产生情绪困扰,如焦虑、恐惧,孩子对紧张压力很敏感,他们自我评价过低,不善于用语言及情感发泄来表达内心的焦虑情绪,就会以身体疾病症状的形式表达,并感到生活没有乐趣。
四、叛逆反抗
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他们会受到周围人的歧视,这对儿童会造成很大的隐性伤害。一方面会使儿童变得退缩、不敢与人交往、不自信,另一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受歧视的儿童往往会对周围的人甚至社会产生敌意,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由于儿童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还在形成中,歧视让他们看到的更多是社会的不公平、人与人的不平等,如果此时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产生叛逆反抗心理。再是,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他渴望独立,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对父母有着依赖。这种矛盾的状况会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害怕父母离开,同时又会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唱反调,出现叛逆。
五、情绪不稳定
流动儿童来到城市,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由于这代儿童的社会心理素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长期处于社会边缘,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情绪极不稳定,会产生对抗情绪,从而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六、适应不良
流动儿童不同程度地认同城市生活,认为城市具有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也愿意继续留在城市学习、生活,但其不能完全被城市接纳的边缘地位加剧了他们心理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因经济原因,多数流动儿童就读于办学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教育环境的转变,因父母流动而不得不时常辍学或在各打工子弟学校间转学的经历及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城里人对流动人口的态度都一定程度地影响其适应学校生活。
七、人际关系紧张
流动儿童与人交往合作能力较差,“被歧视、受压抑”是许多刚来城市生活的流动儿童共同的感受,在他们眼里虽然身处城市,却很难融入其中,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行为拘谨,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存在相对孤僻性,以致于不敢和不愿与人交往,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的一面。
八、敏感、脆弱
流动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求学时,往往遇到很大的阻力。例如,公办学校有自己的理由对流动儿童收取高额的“借读费”或拒收流动儿童,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差”,“家长抓学生抓得不紧,投入精力少,学校负担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较差,一旦成绩不好或者受批评,容易自暴自弃,也容易有过激行为,这会加重班级甚至学校的整体管理负担”等。类似的偏见,客观上形成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歧视,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十分脆弱和敏感。
九、群体意识缺失
流动儿童家庭由于居住环境不稳定,对正在打工的城市往往缺乏归属感,他们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不愿更多地去关心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在家长的影响下,流动儿童也表现出对他人和社会的漠不关心,缺乏对社会发展的感触和建议,更谈不上主人翁意识,往往缺乏社会责任心;作为更小的集体,如班级、学校中的一员,他们则表现出一种群体意识的缺失,在处理集体荣誉问题以及合作上表现得不能令人满意。
荆州市社会心理学会 图排家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