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一是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学前阶段就教育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他们一心指望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青少年身上形成强烈反差,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了严重的先天不足。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的家庭:不和睦的家庭,不检点的家庭,不自尊的家庭,不廉洁的家庭,不开明的教育,不健全的家庭。

二来自于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更为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各种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像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青少年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三是来自于学校的影响。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是"两张皮"。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老师,但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政教处和团委的教师代替或班主任兼职,尽管他们具有一些实践经验并且热情很高,但专业理论知识都较薄弱。此外,一般的中小学教师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很清楚,对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知识也知道甚少。让这些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不可能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目前我国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不少学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心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心理教育方法存在着偏差。有的学校虽已开展心理教育,但把心理教育问题纯粹归为德育问题,走上心理教育德育化的老路;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缺少心理训练活动;有的学校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有名无实。这些都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不少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青少年有没有出息的唯一的标准。青少年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由于学校忽略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又没有预先告诉他们应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青少年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对自己彻底放弃。有的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疲劳,情绪焦虑不安。

四是来自于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追求成人感,有独立性意向。但这些心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矛盾。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被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产生严以责人,宽以对已的不良倾向。一些青少年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行为表现与教育者的意愿往往背道而驰。此外,青少年处在青春萌动期,对异性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容易出现早恋问题,其间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

(荆州市社会心理学会、图排家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