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细胞”,也是党委政府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战略部署。湖北省荆州市抓住社区这个“牛鼻子”,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弘扬“共同缔造”理念,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着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强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群众参与有阵地
近年来,荆州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873个;不断充实基层志愿服务力量,积极引导乡土文化人才、“五老”人员示范带动群众做志愿者,开展契合群众需求的活动,持续汇聚志愿服务的原生动力和活力,共组建志愿服务队伍4895个;打造荆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平台,为各县(市、区)提供志愿项目发布、需求对接等服务,实现全市文明实践“一张网”运营。目前,全市10个市级和169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已基本完成建设,设置学雷锋志愿服务站10000余个,15分钟“党群服务+文明实践”活动圈初步形成,群众家门口的文明主阵地进一步夯实。
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老人
不断传承弘扬“沙市老姨妈精神”,荆州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彭国珍服务队”,是沙市老姨妈精神一张响亮的名片。经过数十年发展,服务队现有10个小分队,常驻队员130余人,注册队员400余人,志愿服务覆盖2个物业小区,10个散居小区,2510户居民,6000余名群众,在共同缔造幸福家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社区里,“热心肠”姨妈熊辉为街坊四邻服务已有20余年;“百事通”吴海庭,小区大事小事他无所不知;75岁的赵书珍每日穿梭在楼栋间奉献余热……她们平凡而忙碌的身影,不厌其烦的叮咛,温柔和善的笑容,让居民感到温暖与安心。
培育志愿服务品牌,群众身边有榜样
“洪湖渔民感党恩”百姓宣讲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荆州市坚持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将推进志愿服务列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重要内容,不断深化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万家无暴”“洪湖渔民感党恩”等一大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市域共治活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建立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数据库,开设专栏每日刊播宣传,共报道221期。设置4122个公益广告展示先进模范风采,建设“模范长廊”“好人馆”等28处,设置专题展览17处。组建近百名好人、模范宣讲志愿服务队,开展“七进”巡讲巡演活动118场次,惠及人数达1.57万人次。
2022年以来,荆州市深入挖掘志愿者典型故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率先在中心城区启动“社区红人”评选工作,通过放大“红人效应”,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由个体到群体、由现象到风尚。目前,共推选出27名“社区红人”,他们以点带面、以面带全,触发精神文明建设“蝴蝶效应”,为荆州标注了更有温度的文明底色。
家住沙市区胜利街道红门路社区的龙伏生年轻时就热爱文艺创作,他常将生活中的大小事和社会热点写成三句半、对口词,以快板形式表达。疫情期间无法出门,他便在家创作,录制抗疫宣传小视频,传播抗疫正能量。疫情后,他将不同主题的三句半录至喇叭播放,以巡逻的形式进行宣传。
社区排练节目“小快板讲大道理”
荆州区西城街道通会桥社区居民朱小红喜欢用毛线编织手工艺品,当发现自己的作品能产生经济效益时,她决定将爱好融入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帮扶困难群体。2022年6月,朱小红带头成立“通会桥爱心手工小分队”,每周为学员义务上手工课,学生的手工品产生收益后,再按比例抽取帮扶基金,帮助社区困难家庭。在她的带领下,社区群众还先后成立了“通会书香韵”“初心义剪队”“公益演出队”等志愿者服务队。
紧盯房前屋后小事,群众问题有回应
环境卫生反映着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是一座城市最直观、最生动的形象展现,体现了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2023年,荆州市突出抓好人居环境、乡风民风和文化生活建设,下好绣花功夫,在社区里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热火朝天的“板凳会”,大家引导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和楼栋长、下沉党员干部、广大市民聚在一起,共同协商议事,共同参与老旧小区外立面改造等“十大专项治理”,解决道路坑洼积水、路灯陈旧缺失、建筑立面破损、楼道乱搭乱建、流浪狗管理等突出问题,以“小切口”解决市民急难愁盼问题,让城市环境焕然一新。
荆州经开区季家台社区大家事大家议
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九条措施》,建立志愿服务项目菜单,有效连接起“服务”和“需求”,形成“逢五说事”“六步说事法”“分类组队、组团服务”模式等一批鲜活的基层治理经验。大力开展“知荆州 爱荆州 兴荆州”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向不文明行为说再见”培育文明行为等,不断提升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全市1616个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打造农民夜校、道德讲堂宣传阵地,开展星级文明户、新乡贤、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建设村史馆,培育文艺队和文化惠民品牌,健全《村规民约》,不断强化基层自治,倡导现代文明的理念,破除天价彩礼、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8个,省级文明村镇69个,市级文明村镇166个。
荆州开发区鱼农桥街道杨场新城社区的住户多为还迁居民,部分居民私搭违建物、农用车辆工具随意停放现象普遍,不仅影响社区面貌,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虽然社区每月开展一次环境大整治,但部分居民爱护环境的意识不强,常常出现“干部干、群众看”“干部拆、群众建”的窘境。
为破解屋前屋后乱停乱放、乱搭乱建“顽疾”,杨场新城社区多次邀请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围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住在这么干净整洁的楼房里,屋前屋后环境脏乱差确实不应该。”“我家储藏室还有空间,可以腾点地方给其他居民。”……座谈会上,居民代表畅所欲言,一致表示要共建清洁家园。
如今,社区将环境大整治调整为每周一次,社区干部每次在微信群发布整治时间后,居民们踊跃报名,准点来到社区居委会门前集合、分领任务。随着群众爱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意识不断提高,社区环境也越来越好,居民幸福指数随之提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