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风报道:贴暖宝宝,抱热水袋,泡脚也是大多数人在寒冷冬季取暖的选择,但是“低温烫伤”事件也时有发生,寒冷冬季取暖神器如何使用才不会被误伤呢。
“低温烫伤”指机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使用取暖物品时,由于温度不会太高,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逐渐适应了与热源温度的接触,没有明显的疼痛感甚至对某些人不会引起痛觉,但是在低热能的持续供热中,皮肤的表层组织在热能作用下会逐渐脱水,引起损伤,因此低温烫伤经常不容易被发觉。
与“高温烫伤”不同,“低温烫伤”的疼痛感并不明显,仅会出现红斑、水肿、起疱、脱皮等症状,面积也比较小。但是,也正因为温度不高,伤口很难察觉,当实际出现症状的时候,皮肤受损程度已经是比较严重了。
49℃热源持续接触皮肤3分钟后可致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将坏死;
44℃热源持续接触6小时,可致皮肤不可逆损伤;
在44℃—51℃时损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相关。
无论是哪种取暖物品,都应从正规途径购买,并按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
一般来说,正规材料的暖宝宝,应该是经过国家质量检测认证的。但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劣质暖宝宝,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使用工业废料铁粉,这样就可能带来辐射等风险。
要避免暖宝宝直接接触皮肤,并且避免暖宝宝长时间接触同一部位。
尤其在给孩子使用时,在孩子睡觉前务必取下暖宝宝。还要记得,不要在取暖器前及电热毯上使用暖宝宝。
如果不慎发生“低温烫伤”,皮肤出现红肿、水疱,千万不能认为事小不必就医,更不可外擦牙膏、大蒜等,或试图用针挑破水泡。
这些错误做法不但会增加创面感染的机会,还可能增加就医时处理的难度,并且会影响医生对烧伤深度的观察和判断。
正确处理请记住:冲、脱、泡、盖、医5个字。
冲:马上进行“冷处理”!尽快用洁净冷水(15°C—20°C)轻轻冲洗或浸泡创面10-30分钟。
脱:小心除去衣物,但如果烧烫伤严重,皮肤粘连衣物,可用剪刀小心地把衣服剪开、剥离,保留粘连皮肤部分,注意不要挑破水泡。
泡:如果疼痛明显,可浸泡在冷水中15分钟左右,但要注意水温,避免着凉。
盖:用清洁的纱布、毛巾、棉布等轻轻覆盖创面,注意不要压破水泡。
医:除非轻微红肿可以自行处理,一般受伤后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记者:陈明阳 / 编辑:严欢欢 / 一审:唐杰/二审:张先凯/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