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创建·文明村镇】公安县杨家厂镇:答好生态民生卷 共同缔造幸福渠

江汉风报道:公安县杨家厂镇南排渠为集镇安全区内主要排水渠。今年来,杨家厂镇党委、政府坚定信心和决心,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将南排渠治理作为年度民生实事办理和突出环保问题整改,运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与方法,突出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如今的南排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群众的“怨声载道”变为“津津乐道”。

上下同欲   共谋治理家门口小沟渠

多年前,暴雨季节南排渠的雨水可漫至两岸住户床头,枯水季节更是垃圾遍渠、黑臭不堪。2019年以来先后进行了开挖、护坡、道路硬化等工程,基础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渠内垃圾杂物多、两岸环境脏乱差、水体黑臭不流动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两岸住户仍反响很大,先后被市、县环保督查整改。治理好南排渠是杨家厂镇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共同愿望。一是贴民心,问题排查共同参与。镇、村(居)干部对沟渠沿线和周边环境进行往复和蹲点巡查排查,并利用早晚时间主动上门入户,走访老党员、老干部、老住户15户,了解南排渠历史、功能,收集存在各类问题26条,形成问题清单。二是汇民意,治渠方针共同商讨。通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群众大会、村组会、户主会、纳凉座谈会等10余场次,对南排渠治理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截污、清淤、补水、管护”八字治理方针,其中能否截断渠顶端和沿渠各处污水来源是住户们认为治理南排渠的关键。三是集民智,因地制宜共定方案。在深入了解周边环境、原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问题和群众建议,治理专班邀请老党员干部、住户群众代表、土专家等实地踏勘各个治理点位,因地制宜细化工程内容、施工时序,形成细化德整治方案,有针对性地系统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

干群动手   共同发力做好环境大文章

围绕打造好“一条清水渠、一条休闲路、一条绿化带、N处微景观”,发动沿线住户共同做好环境大文章。一是共监督,截污控源精准彻底。根据群众反映举报,在源头查封偷排生产废水作坊1家、责令整改企业1家,整治重点生活污水联排5处,督促住户自行整改散排4处,杜绝了沿线污水直排。采用底泥清淤等措施,在群众家门口监督下,2700米的渠内共清理出近7000立方的淤泥,解决河道底泥内源污染问题。二是共关注,补水排水高效及时。南排渠往年逢遇干旱季节沟渠即可见底,为解决沟渠源头活水问题,架设外江泵站1座,在长江丰枯水季节,均可引入江水对渠道进行常年生态补水,根据群众需要和反映及时进行补排水,新建阶梯式小型滚水坝4座,提高渠道的水流动性和保水能力,并形成了“小桥流水”的微景观效果。三是齐动手,环境整治聚力提颜。凝聚沿线住户环境整治共识和力量,采取集中攻坚和全面开花的方式,延伸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发动群众自行清理渠边和路边的菜地、晾衣杆、构筑物、菜架,腾出公共空间和自家菜园7000多平方进行美化靓化和停车位建设,新栽植紫薇280株、红叶石楠球390株、各类草本花卉5000余株,时值高温干旱季节,各住户主动认领门前绿化,早晚浇水呵护,成活率超出预计,初步形成了一条沿渠绿化景观带。以“扫干净、码整齐、拆通透”为标准,开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面貌焕然一新。

长效共管  奏响风情带建设大合唱

注重齐抓共管、持续发力、长效管护、长期打造,实现黑臭沟渠向清水沟、风情带的逐步升级。一是建队伍,实现管理全覆盖。推行渠长制,成立由镇领导、村(社)书记、党员群众代表(民间渠长)组成的护渠专班,其中民间渠长9名由沿线住户分网格和段面共同推选产生,各级渠长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全心投入,确保各段沟渠有人管。二是搭平台,划好管理同心圆。建立南排渠管理制度,成立环境卫生理事会,村(居)委会明确一名干部开展日常巡查,民间渠长协助管理环境卫生,各住户负责门前屋后卫生和绿化养护。印发《致南排渠居民的一封信》,组织居民签订环境卫生承诺书,拉居民进微信群,及时处理举报反映的问题,对不文明行为予以曝光和教育。三是常评比,持续扮靓美家园。结合“党日活动”、“洁城日”、重要节假日,组织镇村(居)干部、党员群众、志愿者代表等开展“义务洁渠”活动。每月由村(社)开展一次最美渠段、家庭户评比活动,对典型实行公开奖励,最大限度激发住户参与热情,持续营造和保持好美好环境。退休老教师杨老师主动参与管护,并在自家门口区域种植石榴等绿植,成为南排渠一处靓丽节点。

如今的南排渠华丽“变身”已成了市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按照杨家厂镇城区总体规划,南排渠沿河风景带是集镇规划建设的四景之一,与其他3个已建成的公园、游园互为补充配套,以南排渠为休憩点,共同形成环绕集镇中心的5公里漫步线路。下一步,杨家厂镇党委、政府将立足南排渠的美好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以服务青吉工业园区和集镇人口为目标,进一步升级打造沿河风景,践行“两山”理念,兼顾环保、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因地因户制宜引导发展民宿、餐饮、室外台球、茶室、KTV等休闲业态,让沿线住户居有所安,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奏响风情带建设大合唱,让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记者:胡威虎 通讯员:文国明/编辑:王向明/一审:唐杰/二审:张先凯/三审:江敏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