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新晋“小巨人”】突破“卡脖子”,唯思凌科不一般

 编者按:

日前召开的中共荆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强引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转型升级,深化“存量变革”,坚持创新驱动,谋求“变量突破”。

加快荆州新型工业化进程,离不开一大批深耕细分领域市场的成长型、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它们是“存量”中重要的 “变量”、“变量”中重要的“能量”,是工业引擎的强劲动能。

在新近公布的国家级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荆州经开区6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即日起,经开区官微推出专栏《探访新晋“小巨人”》,看看 “小巨人”企业如何迸发“大能量”。


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公司通过设计、生产、调试“一条龙”,“量身定制”拥有 “身份编号”的成品,交付到客户手中。

“唯思凌科是一家为创新而生的企业。” 湖北唯思凌科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办主任黄枝国说,2004年公司成立后,坚持高端智能装备研发制造的使命,近20年来,创新的脚步一刻未停。

 为创新而生  

8月1日下午,小编走进生产车间,一眼望去,随处可见用电脑现场操控生产线的技术人员,少量工人正在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公司有155人,其中近三分之二是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黄枝国说,唯思凌科主要从事各种数控专用机床、各类自动化装配线、专用试验检测设备、自动压装设备等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大部分设备都需要量身定做,这对技术研发提出较高要求。

柱管是传统汽车和新能源车转向器中的重要零部件之一,是转向系统连接方向盘和转向器的元件,由旋锻机生产制造。以往,国内中、大型旋锻机主要从德国进口,一台设备高达约600万元,并需要从国外请来技术人员进行售后。2017年,唯思凌科从国外购回设备,组建研发团队,一个部件一个部件拆下来研究。

画图、建模、生产、拼装……历经5年,唯思凌科最终研发、生产出锻压加工设备,一分钟可生产3件柱管,加工精度、圆度、锥度、无屑环保加工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等机器。与此同时,旋锻机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了四成。这一被国外制约的“卡脖子”难题,最终被企业“啃”下了。

2022年,旋锻机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被订购一空。

 向高端迈进  

旋锻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唯思凌科持续创新的一个缩影。自2004年公司成立以来,公司不断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转向器装配线智能设备的国产化。

2015年,公司研发生产摆碾机,不仅填补国内异形零件加工设备空白,设备成本降低约50%,由摆碾机生产的高端转向器零部件变速比齿条可应用到高端自动驾驶、自动泊车领域;2016年,研发出荆州首款工业机器人,并进入批量生产;2022年,公司主导产品转向器生产用智能装备在全国占有率达18.6%,甚至出口到欧美市场......

从传统奔向未来,唯思凌科以创新的步伐,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迈进,努力叫响汽车零部件行业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国有品牌。

(编辑:张轩  一审:唐杰  二审:邱智军  三审: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