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荆州市公安县杨家厂镇65岁老人覃必森打造的“覃园农耕民俗文化馆”正在加紧改扩建,预计明年3月开放,改造后的新馆将增设陶艺、自拍等体验元素,让游客更好的了解农耕民俗历史,传承农耕文化精髓。

覃必森是“覃园农耕民俗文化馆”的创办人,收藏农耕器具距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在他的文化馆内,记者看到馆内挂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农具。覃必森介绍,馆内收藏的各种农具,农用物品等,有1万多件。最早收藏的是一些基本农具,比如说犁、耙、夹担,扁担。在他看来,这些老物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农耕物品,更多的是承载着一代人的印记。

“我们农耕社会,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我们眼前,不到70年就消失了。刚好我们处在这个时代,处在它要消失的时代。这些东西也不值钱,如果我们不有意的去把它收藏起来,去把它保存起来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了,就完全消失了,这段历史就很难去回忆它了。”覃必森对记者说。

为了让这些农耕器具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五年前,覃必森将私人收藏转变为对外展出。覃必森介绍,展出以后,很多人都来看,因为这些东西,勾起了他们对过去的一些回忆,勾起了他们的乡愁。

“覃园农耕民俗文化馆”展示的所有农具都标上了名字和过去的用途,方便市民参观了解,让普通游客来有所获。覃必森说:“农耕社会必然要被现代社会模式所替代,这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可以传承农耕社会的精神,比方说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这些精神是一定要传承的,而且对今后我们的社会都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一件农具的产生,都有一个与农耕文明相匹配的故事,这些故事如何更好地讲给年轻一代听,覃必森没少花心思动脑筋,最近他打算增设一些体验项目,如陶艺、自拍、推磨、纺纱、打糍粑等。覃必森说:“这样一看二体验,活动内容就丰富了,这样的话,对文化传承的效果就更好了。我们改造的重点就是朝这个方向去发展,去设计、去努力。”
说到创办农耕文化馆的目的,覃必森表示,农耕文化正在日益远离我们当下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器物作为载体,留存记忆,希望这个农耕文化馆,除了让大家的乡愁软着陆,更能帮助大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