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农耕器具保留农耕文化初心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机械化种植大面积推广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农耕器具渐渐淡出人们视野,闲暇之余,你是否曾想起以前的乡村生活?在荆州市公安县杨家厂镇,一件件富有年代特征的农耕器具整齐地摆放在“覃园农耕民俗文化馆”内,仿佛打开了时光隧道,不断唤醒内心深处的农耕记忆。该文化馆的创办人叫覃必森,收藏农耕器具距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
收藏的物件有1万件左右,比如犁、耙、夹担,扁担等。为传承自己的农耕文化初心,给后人留下农耕文明的回忆,65岁的覃必森创建了“覃园农耕民俗文化馆”。“农耕社会,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我们眼前,不到70年就消失了。这些农具也不值钱,如果不有意的把它收藏起来,它的存在就会被遗忘。”覃必森语重心长地说。
收藏转向展出传承农耕文化情怀“这些老物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农耕物品,更多的是承载着一代人的印记。”覃必森语气十分坚定,他认为农具的价值还有很大的潜力。为了让这些农耕器具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五年前,覃必森将私人收藏转变为对外展出。他将所有用于展示的农具都标上了名字和过去的用途,方便市民参观了解,来有所获。
一开始文化馆并未引起周边的人注意,但其突出的特色和独有的时代沉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文化馆的影响也逐步扩大。““展出以后,很多人看着这些农具,勾起了过去的一些回忆,撩起他们的乡愁。”覃必森表示,农耕文化在精神层面仍有存在的价值,比如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被传承,也一定要被传承。结合理论实践讲好农耕文化故事每一件农具的产生,都有一个与农耕文明相匹配的故事,这些故事如何更好地讲给年轻一代听,覃必森没少动脑筋。
他给文化馆展示的所有农具都标上了名字和用途,以便市民了解。但仅仅参观还不够,覃必森不想让它们只留下一种浅层次的印象,于是他增加了体验的环节。“让参观者既能观赏又能体验,陶艺、自拍、推磨、纺纱、打糍粑等活动,动手体验才能体会农耕时期的感觉。这样一来,活动内容就丰富了,文化传承的效果也更好。”覃必森拿起身边的磨盘,边操作边说,寓教于乐才是体验的最高境界,可以赋予农具更多的新鲜感,大大加深参观者的印象。
创新传播方式挖掘农耕文化潜力“农耕文化正在日益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器物作为载体,留存记忆,希望这个农耕文化馆,除了让大家的乡愁软着陆,更能帮助大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覃必森开心地说道。未来,他表示还将进一步朝着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启发大众忆苦思甜的方向改造文化馆,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用自己的方式充实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