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草市街上的打铁匠——刘昌义

提起草市,好多人都知道 “草市” 以前比荆州、沙市还出名,它的历史人们都记忆犹新。如今,在荆沙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草市逐渐被边缘化,也慢慢在淡出了人们视野。但这里仍有一家有名的铁匠铺,已经坚守了40余年了。他就是草市的老铁匠——刘昌义。

刘昌义今年62岁了。16岁时跟随师傅学打铁手艺。刚开始学打铁时,主要以打镰刀、锄头、钉耙及菜刀、砍刀、斧头等农用和家用工具为主,为农民生产和城乡家庭生活服务。打铁是个苦行当,一年四季在烟雾灰尘里滚,打得满脸是汗,手里老茧脱了一层又一层。一年到头也只挣七八千块钱。刘昌义打铁,他老婆是帮手,夫妇俩一干就是30余年,全家人以打铁为生。过去草市街上有几家打铁的,但打铁活苦、挣不到几个钱,其他打铁人都先后不干了,唯独他刘昌义坚守着。这一坚持就是近40年。

不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打铁业还比较红火,因当时的农业生产力还不那么发达,农具还是靠打铁来完成,农民也都靠体力干活,打铁业也有些业务可做。由于刘昌义打的农具质量好、信誉度高,价格合理,前来找他打农具的人很多。由此,他的铁匠铺生意也很红火。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打铁业从2000年开始逐步退化,生意也逐步暗淡。为了维持生继,刘昌义和他老婆仍然坚守着,没放弃打铁业。为了揽生意,他们把铁匠铺门面移到草市南景明观路。铁匠铺里仍然从早到晚“哐当、哐当”打过不停。无论一元钱、两元钱的生意,还是百元的生意他们都做。而且在打铁质量上更是精工细作,严格把关,以质量信誉求生存。

在当今,打铁业可以说在夹缝中生存。现在打农具的很少了,打家用的也少了。但打铁的业务“活”基本来自于一些建设工地。有时,一些房地产、公路施工队老板找上门来,要求打个铁钎、打个地桩、或者铁钩、铁链、铁锚什么的…… 他们从来不讲价钱,由客人说了算,看着办。有时候,有些建设工地需要打制一些道钉、道叉和板铲锹等,一车铁拖来,三两天或者一周就要交货,他们夫妻俩为了守信用,饿着肚皮,一忙就是几天几夜不下火线,以按时完成任务。

2001年6月的一天,一个姓胡的客户来他们铁铺打东西,临走时将一部6000多元的手机掉这了这里,刘昌义夫妇发现后,四处打听寻找失主。三天后终于找到了失主,并完璧归赵。当时胡师傅拿出 500元钱要酬谢,被刘昌义夫妇婉言谢绝了。这给客户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自那以后,冲着刘昌义铁匠铺讲信誉,这位客户成了这个铁匠铺的忠实常客,经常到这里来打东西,而且还介绍别的工地客户来刘昌义铁铺里做生意。

30多年来,刘昌义辛勤耕耘着这份打铁手艺,他手巧心灵,有些工艺靠手锤打不了,就自己动手亲自制造了一台机器来打铁。现在时代进步了,打镰刀、锄头等农具的几乎没有了。但公路建设和房地产建设工地需要很多铁制工具。他们也随即转向开始了打这些东西。而且红炉越烧越旺,打铁生意也越来越好。

如今,荆州城区不少高楼建筑和公路建设施工单位个人都用过刘昌义打的铁器工具,都说质量好,价格合理。正是因为刘昌义讲诚信,才赢得了信赖、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生存。

采访最后得知,在草市社区,他们经常开展文明店铺(户)评比活动,刘昌义的铁匠铺多次都被评为先进文明店铺(户)。2017年,刘昌义还被荆州市委宣传部评为“荆州楷模”。

(特约记者:李德新 编辑:黄伟欣 一审:唐杰 二审:张先凯 三审:江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