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首位,强调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如何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一直是毕利霞关心的问题,那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对粮食稳产又有哪些观察和思考呢?
毕利霞是监利市黄歇口镇的种粮大户,已经跟粮食打交道15年,种粮效益不高,不仅是她自己面临的问题,也是农户们的普遍困扰。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春耕备耕关键期,毕利霞走村入户,展开调研。
荆州监利市黄歇口镇黄家村村民 黄国林:粮食价格一直没涨过,流转农民土地(一亩地)最低500块,一亩地化肥就要150块,农药100块钱左右,翻耕一亩田60块,收割机80块钱一亩地。
细细算账,毕利霞发现,从种植成本上讲,可以压缩的空间不大,要想尽快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只能想办法提高粮食的价格。调研中她观察到,有大型水稻加工企业的地方,周边粮食价格就会比较高,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路径,带着这样的思考,她来到了农业部门。
荆州监利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施昌好:监利是产粮大县,但不是产粮强县,五常大米能卖到十块钱以上,你的大米只能卖到三块多,这就可以看出差别,只有跟着主体,主体来带动农户种优质粮,粮食一定能卖出好价格。
农户单打独斗效益低,竞争力差,要通过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以大带小的全产业链模式,才能增收。调研的结果,让毕利霞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农业专家的推荐下,毕利霞来到监利市福田寺镇万亩虾稻基地参观学习,这里已经形成了从生产到加工、销售、推广的全产业链模式。
毕利霞还特别咨询了企业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上的经验和想法,几番调研之后,她将自己的思考仔细整理,准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一份建议,为粮食主产区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和发展区域公共品牌争取更多支持。
(记者:卢艳、徐欢欢/编辑:朱佳敏/一审:唐杰/二审:张先凯/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