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在楚地,自古流传着“磨鹰斗犀牛”的民间传说。楚人崇凤,相传磨鹰是神鸟凤凰的化身,它常年守护着象征楚地万物生灵的“灵芝草”和人间安康,并以其大智大勇及时制服了涂炭生灵、残害百姓的妖怪“犀牛”,拯救黎民于水火。因此,磨鹰便成为备受楚人尊崇的吉祥神鸟。楚人把“磨鹰”制作成风筝,放飞苍穹,以示崇敬,以求平安。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流传在楚地的磨鹰风筝却与众不同。所谓“磨鹰”是指盘旋飞翔的雄鹰,在制作上造型雄劲,立体仿真,鹰击长空,常常能以假乱真。在荆州,仅清末民初,就有20多位制作风筝的手艺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万、鲁、温三家。
荆州磨鹰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宏成:“我很小的时候,在天上看到很多老鹰在天空上面盘旋,不知道这是风筝,然后我就问别人,沙市这个地方怎么这么多鸟啊?人家就告诉我这是磨鹰风筝,然后我就去打听沙市传统制作磨鹰风筝的老艺人。”
今年60岁的孙宏成,青年时代跟随“温氏”磨鹰风筝第五代传承人温家祥学习,是第六代传人。孙宏成介绍,磨鹰风筝的制作过程繁复,制作一只往往要耗时多日方能完成。
荆州磨鹰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宏成:“制作一个磨鹰风筝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要会篾功,宴会削篾片,制作风筝还要画图纸,还要绘画。”
为力求风筝的外形酷似鹰鸟,孙宏成画好图纸后,将图案拓印在轻薄且不易撕烂的杜邦纸上。拓印好后,再一点一点上色。光影的明暗,羽毛的疏密,通过一层层渐变的颜色体现出来。制作风筝骨架的竹子,要选取三至四年生的南竹,再阴干一年,这样竹子会更有韧性,不易折断。经过削薄、拉直、烤弯的竹条在扎制成骨架的时候,孙宏成会在每根竹条的连接处,根据榫卯结构,将竹条的接点削出一个坡面。
荆州磨鹰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宏成:“铲斜口,两根竹子才能搭上去。制作一个风筝要先粘后绑,把形状先固定出来,然后绑扎。”
之所以如此讲究,是为了让骨架在结实的同时,还保持一定的轻巧性。
磨鹰风筝的神奇之处不光是眼睛,还有它的飞行方式。普通风筝的重心靠后,借助风力才能飞上天,磨鹰风筝的重心靠前,无需借助风力,就是在室内也能飞上天。此外,“磨鹰”属运动型风筝,放飞技艺凸显“磨”字,盘旋升降,随意自如。
荆州磨鹰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孙宏成:“有一次到潍坊去比赛,那里平时很大的风,风筝都很大。有一阵没有风了,我就跑到草地中间把我的磨鹰风筝放上去了,很多风筝爱好者就说这个风筝很有特色。”
磨鹰风筝作为楚地特色,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时,楚人常在清明期间放风筝,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明之风把断线的风筝送往天涯海角,让一切烦恼都随风而去。现在,磨鹰风筝越飞越高,也越飞越远。2011年磨鹰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孙也多了一个身份,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老孙说自己既是手艺人,也是守护这门技艺的人。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风筝订单越来越多,但老孙仍坚持全手工制作,让每一只风筝都成为精品。
荆州磨鹰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宏成:“我想把磨鹰风筝推广出去,包括制作水平、放飞水平,让年轻人都知道,荆州这个地方有这种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
(记者:卢艳 胡威虎 编辑:王晗 一审:刘侃 二审:张先凯 三审:江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