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拍马纸业集团总裁杨先龙提出关于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提升种粮综合效益的建议。
案由: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汤加火山喷发可能带来全球降温影响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难度加大。会议强调,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会议指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要加快构建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在品种方面,要推动小麦、水稻等稳量提质;要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荆州是农业大市、粮食大市,素有“鱼米之乡”美誉,主要农产品产量长期位于湖北省前列。油菜籽总产居全国地市之首,是全国最大的冬油菜产区。水稻、油料产量均居全省市州第一位,全市现有7个全国粮食(油料)生产大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年产粮食90亿斤以上,分别占湖北省的15%和18%,占全国的近7‰、8‰;油菜年总产在40万吨以上。全市粮食净调出40多亿斤,其中大米30亿斤,从建国初期至今,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252亿斤。
农田保护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市耕地面积1025.21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8.47%;其中基本农田801.35万亩,占耕地面积78.16%,耕地和基本农田占比较高。耕地和生态红线划定限制了工业用地,工业经济发展不快,为财政收入贡献不高。荆州一二三产比值为1:2.3:1.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7:7.3,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仍将是荆州的主导产业。
农业的高产出付出生态环境代价较高,治理费用高难度大。农业增产丰收必须依托农药、化肥、饵料、兽药等工业产品的投入,势必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确保粮食安全与完成农药化肥双减任务面临两难境地。
只有加强对粮油及相关加工业的扶持,带动种粮农民增收,
理由:
一是粮油种植比较效益低。据今年统计,种水稻大户亩投入总成本1143元,总收益1442元,每亩净收入299元。散户亩投入总成本666元,总收益1394元,净收入728元。种植油菜每亩平均年净收入179元。而种植蔬菜亩均2000元,特别是大棚蔬菜亩均可达上万元。水产养殖也在亩均1000元以上,黄桃、葡萄等水果种植亩均4000元以上。
二是主产区粮食产能建设财政困难。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全省统筹农田建设资金,今后“十四五”期间将所有可建粮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不存在各地竞争建设指标问题。现行政策是按每亩2000元标准建设项目,中央出资1000元/亩,省级出资300元/亩,县级配套700元/亩,导致建设任务越重的县,配套资金压力越大。以前大多靠县级政府发行专项债来解决当地农田建设资金,但每年还债增加了县级政府债务,风险逐步积累。如果“十四五”期间继续实行中央、省级财政出资部分,县级财政按建设面积配套的政策,将会持续加大农田建设任务重的地方财政负担。
三是粮油加工转化不足,增值不高。荆州优质稻米、油菜籽以及与之相配套发展的畜禽、淡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全省前列,在全国也占具一定份额,为保障全国全省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市农产品出卖原材料多,精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农业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未得到有效串联。曾经福娃集团、洪湖浪粮油集团在此方面做出了样板,但现在由于多种原因限入困境。此外,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较弱,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不完善,对农产品深加工研发不足,没有独立开发新技术和产品的能力,直接导致了农产品产业链缺失,延链补链强链任务艰巨。
四是品牌建设投资意愿不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往往投资大,具体企业收益小,受益的是广大企业和农户,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品牌做不大,做不响,在全国、全省知名度不高,造成品牌散而乱,市场占有率低,进入武商、中百仓储、好邻居等本地大型超市的农产品品牌偏少,进入大润发、沃尔玛、家乐福等连锁超市及“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销售份额更小。
五是省级财政支持十条产业链资金平均分配,导致粮油产业支持偏少,有些产业资金用不完。全省粮油加工企业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占比大,但做大做强的少,特别是粮食加工利润低,油菜籽加工前几年甚至出现价格倒挂,亏损企业多,需要重点支持。而蔬菜、水果、中草药等产业链企业少、规模也不大,支持资金按相关支持规定用不完。
建议:
一是全力为困难粮油加工企业纾困解难。建议省级金融部门对困难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等形式拿出完善续贷安排、增加信贷规模、开通贷款绿色通道等具体支持措施,提高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建议发改部门创设政策工具包,帮助企业降低用电用气等运营成本,释放生产经营压力;建议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在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企业纾困资金,同时增大困难企业贴息贷款额度,合力解决福娃集团、洪湖浪米业等企业经营困境。
二是采取阶梯式县级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按县级年度建设任务1万亩、5万亩、10万亩三个档次,区别要求县级财政配套农田建设资金,建设任务越重的县市配套比例越低,省级承担越多,减轻粮食主产县财政压力。
三是重点支持粮油加工业产业链。建议每年从省级产业链资金分配与粮食贡献相适应,比例额度向粮油产业链倾斜,将其它产业链结余资金调剂到此产业链上使用。
四是支持粮油产业品牌建设。大力打造“荆州大米”、双低油菜等品牌,从产业链支持资金中拿出一定份额专项支持公用品牌建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