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荆州报道:荆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进一步发挥“崇智尚学”“惟楚有才”的科教人才优势,实现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目前,荆州大学城、科创大走廊建设初具规模,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荆州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围绕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市科技局将深化全域创新,争取荆州纳入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支持洪湖、松滋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支持江陵申报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动全域创新成势见效。加大资金保障,政府科技项目经费每年递增10%,引导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加大要素保障,搭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平台,引导资本等要素进入创新领域。加大人才保障,围绕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平台建设,引进培育一批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荆州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郭劲松:强化平台建设,明年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4家以上。谋划建设大学科技园和油气钻采装备、汽车零部件、水稻等3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美的、菲利华、法雷奥、能特和亿钧等重点企业开展创新平台建设。
按照“三区融合”理念,荆州将努力做好大学城规划建设,构建“一中心五基地”科创产业空间布局;制定《荆州科创大走廊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加快推进大学城科技园和荆州科创大厦建设;高标准建设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充分利用武汉科创优势资源,将离岸科创中心建设成为荆州招才引智、技术研发、企业孵化、资本对接、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
荆州市科技局将在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加大引进力度和扶持力度,明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总数达到47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加大中小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机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突破1000家。
荆州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郭劲松:开展“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和科技成果“高校行、市州行”等对接推介活动,促进科研成果供需对接,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80亿元以上,申报湖北省科技奖励项目10项以上。
围绕建设区域性科教创新中心,荆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润华表示,要将荆州教育产业做优做强,大学专业规划做深做细,校园做美做大,调整我市的高校专业设置和学科规划,使荆州的大学教育、学科的专业,和荆州的产业、企业深度融合。
荆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润华:我们现在规划的几座新建的大学,校园规划都超过1000亩,荆州理工的搬迁,文理学院的转设,中医高专的建设,以及长江工程艺术学院的规划面积都超过1000亩,校园做大做美,招收学生人数和规划发展方向更多,校园的规划完全按照现代大学的规划来设置,校园以后会成为荆州最美的地方,会成为学生赏心悦目静下心来学习生活的地方。
党代会报告单独用一个段落浓墨重彩对人才工作加以阐述,提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体现了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的坚定决心。荆州相关部门将深入实施“招硕引博“计划,深化招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职业院校与荆州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评价体系,统筹专业设置和调整,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荆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润华:我们很多大学的教师都是高级技术人员,很多的专业,比如石油机械和荆州的企业产业是结合比较紧的,这些人才,教师可以直接到企业服务,去带动企业的科技攻关,技术转型,能为荆州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为统筹实施“我选湖北·凤鸣荆州”“楚才荆用”“雏鹰归巢”计划,吸引更多大学生留荆回荆,荆州将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引导、鼓励在荆大中专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长效机制,2022年“留荆率”达到24%。做强校友经济,激活在荆高校和中学校友资源,推进校友招商实现新突破。
荆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润华: 做实职教集团,要使企业高校成为一个紧密体,企业的经理,高校的校长成为利益共同体,这样一个是在专业设置,实习实训方面,学生顶岗为企业提供人才的稀缺性和帮助,职教集团和企业可以实行融合发展,企业将实验室,一些实习实训基地搬入学校,甚至工厂都可以开在学校,使得学生得到锻炼,企业得到支撑。
(记者:唐华 胡威虎 编辑:佘国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