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始建于1958年,原名沙市路,最早的一段仅为便河(今已建成沙隆达广场)至江渎街(今江汉路),长不过800米,系在原便河东二街的基础上拓宽而成。两年后,沙市市政府取“条条大路通北京"之意,正式命为现名。
1963年,北京路向东穿越搬运宿舍(今春风、春来两个片区)、丁家庄(今洪城商港、摩托车大市场)、柳林垸(今浅水湾、荣鑫花园)延伸至豉湖路口。1970年修筑汉沙公路时又东延至友谊路(今月堤路)口。1971年,北京路开始向西延伸,在平权街(今工艺大楼至新沙路)、新沙路(今沙市中学至长途汽车站)的基础上拓宽延伸至塔桥路口。
此后,北京路逐年延伸拓宽:东头于1975年拓宽至大寨路(今三湾路)口;1979年继续拓宽至范家渊路口(原为沙洪公路);西头则于1979年拓宽延伸至新桥(今文湖公园南大门,原为汉沙公路)。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路
到了1981年,北京路西起新桥(今文湖公园南大门),东止范家渊路口,全长已经达到9.3公里。1983年4月20日,沙市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的生产生活,将北京路同江津路一起,以塔桥路口和红星路口为界,分成三段,分别更名为北京西路、北京中路和北京东路。
2003年,荆沙路被更名为北京西路,换句话说,北京西路已经延伸至东环路了。而北京东路正在向东方大道延伸之中。
从1958年直至本世纪初,经过50余年不断建设,北京西路、中路和东路大部分路段的车行道均已建成三板四带:机动车道宽14米,两侧绿化隔离带各宽2米,非机动车道各宽6米。50米宽的建筑红线,使得车行道两侧建成有各宽10米的人行道和绿化带。
2009年,“中央大道地下人防工程”(实为地下商业街)在沙隆达广场至沙市六中之间兴建,长约1200米的路段被改得面目全非。由于要布置21个出人口和24个硕大的压缩机,大量地面被占据,非机动车道不见了,三板四带总宽30米的车行道不见了,代之以一块宽18米的车行道。由于道路在红门路至便河这一段突然变窄为“蜂腰”,人车混流,尽管设置了三处红绿灯,仍然是拥堵不堪。
拆除活力天桥现场
北京路“中央大道”修建现场
更有甚者,明明是北京中路地下商城,却不经主管部门批准,莫名其妙地把美国华盛顿的一条街道名称搬过来,命名为“中央大道”,连公交站名也被改成“中央大道”西站和东站,北京中路实在是乱上加乱了。
一条两代沙市人历经半个世纪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大马路,如今却被破坏性建设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而影响,实在令人痛心。
(作者:袁策明,1940年生,曾主编《沙市地名志》,著有《沙市地名趣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