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卫平)“珍禽云集舞晴沙,麋鹿鸣呦伴彩鹮。”荆州大地,正奏响一曲生机勃勃的生态乐章。近日,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75种罕见国宝级鸟类成为荆州的“常客”,中华秋沙鸭、彩鹮、白鹤等1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和6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的稳定栖息,共同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数据显示,荆州麋鹿种群数量从最初的64头增长至3900多头。数字跃升的背后,是荆州生态环境质量实质性提升的有力证明。
荆州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得益于其系统性的治理思维与多维度的务实行动。从广泛开展保护宣传到科学实施生态修复,再到严格落实巡护监管,每一项举措,都精准指向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需求。通过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开展水生植被恢复、优化植物群落结构,荆州不仅拓展了候鸟栖息空间,更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而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组建民间护鸟队等做法,则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合力,使生态保护真正成为一场全民行动。
尤为可贵的是,荆州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平原区域江河湖湿地群保护与修复的新路径。荆州依托“江河相连、湖网密布”的自然本底,通过全面提升生态承载力,证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统一体。荆州的实践,为长江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展现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区域层面的创新活力与示范意义。
珍稀鸟类,用翅膀为荆州的生态环境投下了“信任票”。这些“国宝”的安居,不仅标志着生态系统健康度的提升,更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期待荆州继续以系统治理之策筑牢生态根基,让更多的生命绿洲在中国版图上熠熠生辉,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加坚实的“荆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