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孙大发)每年随着夏日的来临,全国各地中小学生溺水身亡事故时有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逝,一个个家庭陷入无尽的悲痛,溺水已成为威胁中小学生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这不仅是家庭之殇,更是社会治理必须直面的“生命考题”。
7月1日,石首市免费开放覆盖15个乡镇办的“水花行动”安全泳池,同步配备智能监控与专业救生团队,为该市中小学生构筑起暑期防溺水的坚实防线,其探索值得关注。
从“野泳”到“规范”的空间革命。破解溺水难题,提供安全的游泳场所是基础。石首市将安全泳池建在乡镇中心、社区周边,实现“15分钟游泳圈”全覆盖,不仅是对未成年人活动空间的科学规划,还有效解决了暑期孩子们因缺乏安全去处,冒险前往江河、池塘等危险水域游泳的问题。在建设标准化泳池的同时,还配备了救生员、防滑垫、应急设备等安全设施,让农村孩子告别了“无护具游泳”的危险处境。这种空间置换并非简单的场地供给,而是通过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安全性,有效切断危险水域与未成年人的接触链条,从源头上降低溺水风险。
从“被动防”到“主动救”的能力跃升。泳池开放只是起点,教会孩子“与水共处”的技能才是关键。石首市在泳池运营中嵌入专业培训体系:由持证教练开设“防溺水必修课”,通过模拟呛水自救、心肺复苏演示等实操教学,让孩子们掌握“水中踩水”“仰漂呼吸”等基础技能;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课程,教低年级学生识别危险水域标识,让高年级学生参与溺水救援演练。这种能力建设打破了传统防溺水教育“重禁止、轻引导”的误区。当孩子不仅知道“不能去哪”,更懂得“遇到危险怎么办”,才能将“防溺水”从口号转化为肌肉记忆,实现从“被动避险”到“主动求生”的能力跃升。
从“单一管理”到“协同共治”的机制创新。防溺水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单一部门的“独角戏”。石首市以安全泳池为枢纽,构建了“家校社联动共治”的防溺水协同治理网络:在泳池周边设置图文并茂的防溺水宣传栏,循环播放真实事故警示片,用视觉冲击强化安全意识;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通过签订《监护责任承诺书》、开展“溺水急救亲子课堂”,将监护责任传导到家庭末梢;联合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建立“水域巡查队”,对辖区危险水域设置警示标识、加装防护栏,形成“泳池教学+家庭监护+社会巡查”三位一体的防溺水工作格局。这种机制创新的核心,是将防溺水工作从阶段性管理转变为常态化治理,让“生命至上”的理念渗透到社会肌理。
石首市的“水花行动”启示我们:防溺水工作需要“硬设施”与“软教育”并重。各地当以此为鉴,一方面加大农村地区公共游泳设施投入,将其纳入民生工程统筹规划;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形式,比如利用VR技术模拟溺水场景、开发防溺水校园游戏课程,让安全意识真正入脑入心。毕竟,每个孩子的平安成长,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社会的未来——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完善防溺水工作体系,压实各方责任,创新方式方法,才能切实筑牢生命防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畅享夏日清凉,在欢声笑语中健康快乐成长。